适者生存

我种的月季 果汁阳台

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!(想必这句话大家都听腻了)

达尔文的演化论成了现代社会丛林法则,成王败寇也自古有之。宣扬这种论调的,有希望控制他人去适应人造环境的,有幸存者合理化自慰的,有随波逐流说教的。

我想说,适应环境有什么值得说道的,不过是偶然而已。能够改善环境的才不愧为智慧生命。

越活越觉得自己平庸渺小,心气也逐渐降下来(也有人称之为接地气),但理想还是要有的,改变不了大环境,也可以从小环境开始做起,例如自己住的地方—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?

再退一步,没有屋子,甚至没有人身自由,根据弗兰克写的书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,我们还是有选择的自由!

自由其实一直都在我们手中,只是因为岁月和挫折,不知不觉自我放弃了。

需要觉察,需要警醒!我们所见所闻暂时的感受都不一定是事实,我们可以选择更真实更具体的。

在乡下的日子,整体来讲是舒服的,因为不愁吃喝,空气清新,花红叶绿,每时每刻都有鸟儿在唱歌!

这种生活可以暂时缓解我的焦虑,让我更多地感受生命的真实和自由。

同时,越靠近底层,就越多的粗鲁和野蛮。这种粗鲁和野蛮更多表现在说话方式和待人接物方面。

在文明的语境中待久了,就会觉得粗言秽语非常刺耳,包括家人亲戚,会反感为什么他们要那样说话,换一种更直接更具体的话语表达情绪不是更好吗?

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问题,只是长年累月在这个环境中受到“感染”——别人都那么说,自己也没有错!

还有一个是“界限”!乡下的生活方式相对还是传统和落后的,尤其家庭和邻里关系,界限真是模糊。对你的工资存款,为什么还不结婚,发型,穿着等等怀着强烈的好奇心,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借题发挥,这样才算在心理上赢了你,心理得到平衡。

模糊的还有物理上的界限。众所周知,农村的土地纷争是最多最大的主题。一年又一年重复上演着雷同的故事,为何不用更加精确减少纷争的方法解决问题呢?如越削越薄导致田塍都消失的事情,如种下的树和竹子,一年年地扩张侵占了道路和别人土地的事情。只要打个地基,砌一堵墙,确权了,就不再有争议了。

农村人别扭的地方是,既不能吃亏又要看起来大方,却留下无数纷争和后患。

时代不同了,社会在进步,上了年纪的人缺乏安全感,所以更要牢牢掌握那点控制权,轻易不会放手!

但现实是残酷的,就像部分HR筛选掉35周岁以上的打工人,也要想到自己的“35周岁”。

老人死死抓住资源不放,年轻人找不到生存的位置,他们就会躺平,不结婚,不生子,不养老。自己都养不起呢?有今生无来世,得过且过罢了。

我们的父母辈普遍二十来岁结婚生子,我们这代人三十大几买不了房结不了婚的大有人在。催婚有何用?应该想想钱去哪里了?谁是得利者?如何改善社会制度,资源分配更公正合理。

还有,今早看了丁香医生一条推送,说现在的癌症越来越多。我一看周边,爷爷奶奶九十岁了,身体还算健康;父母却大腹便便,各种毛病;即使我努力健身,也只算普普通通(高质量的生活真的很贵!)。我在担忧,哪怕自己有长寿基因,父母与我这两代人想健康地活到九十几岁,也是困难重重啊!

我们依然健康存在着的,只是侥幸!想想自身的健康状态,想想理想家园,再想想子孙后代。

我们选择适应环境还是改善环境?

( 又是一篇口水文 ,反正没人看,就这样随随便便吧 )